重庆璧山区推进“璧生”“扣子”课程建设——系好“小扣子” 赋能“大成长”
陶艺、游泳、刺绣、合唱、编程……课后服务时间,孩子们的课程选择多种多样。但在过去,却是另一番景象。重庆市璧山区青杠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王涛告诉记者,以前的课后服务时间,主要就是完成书面家庭作业。
变化,从课后服务课程中得以窥见。近年来,重庆市璧山区积极推进“璧生”“扣子”课程建设,着力立根铸魂、强基固本,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帮助学生增强心理韧性、健全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种下“扣子”课程意识的种子
“璧山,山出白石,温润如玉,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琢玉方能成器。”璧山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周厚强介绍,“璧生”“扣子”课程是具有璧山特色的校本课程群,是“大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校开发内容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以前,教师们没有‘扣子’课程意识,重‘育分’轻‘育人’。”璧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阳星说。随着课程深入推进,教师心中渐渐萌发了“扣子”课程意识。
改革能够推进下去,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璧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朱君涛回忆说,在“扣子”课程推进初期,一些教师不理解,甚至担心会加重学校师生负担而遭到排斥,但区教委领导对项目高度重视,并为项目推进出台了系列政策。
“行动力强、力度大、热情高!”在阳星看来,璧山能在重庆市首届思政课比赛上斩获一项特等奖、两项一等奖,获得三项市级课题,跟璧山的教育改革密不可分。
项目课程力推者、璧山区教委主任常爱书认为,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是璧山区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推着改革往前走。一系列保障政策,也正是为满足改革的需要而生的。”
扎根本土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璧山位于重庆市西部,是重庆主城西进的“第一站”,是本土重要的非遗文化——璧山正则绣的发源地。丰富的红色资源,为学校开设“大思政”课程提供了先天条件,而璧山教育人也自觉地把本土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研究重点。
璧山文风小学是抗日战争时期由近现代著名画家吕凤子所建。作为教育部办公厅认定的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文风小学非常注重本土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阳星坦言,在本土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操作运用处于浅表层面,缺少对技能背后的“故事”进行挖掘的问题,这时,教师要不要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怎么开发?一系列难题有待解决。
这是教师遇到的普遍性难题。为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璧山把教研内容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研讨“突出‘小纽扣’,细化思政内容”,重点解决教育理念问题;第二阶段研讨“精准滴灌,浸润渗透”,重点解决专业能力问题;第三阶段研讨“参与体验,感悟建构”,重点解决以“行走的‘扣子’课”为载体的本土课程建设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在反思性教研中,教师普遍有了研究意识,变得更自信了。
“璧山教研的跨越式发展源于教育新思想的激发,根植于璧山本土生长起来的红色资源文化,得益于教师在这些‘土’文化资源中生发出的内源性发展动力。”项目指导专家、重庆市名师汪红说,这是重庆市“大思政”课程项目改革的必然成果,也是“扣子”课程项目在地化与内源性发展的自然呈现。
整体联动推进全息化育人
一种教育理念的推行,不是学校的“独角戏”,更需要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我们深知‘璧生’教育是系统的育人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常爱书说。
如何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璧山不少学校有自己的创新探索。
永嘉实验小学学生陈思言在与父母一起聆听了璧山红岩英烈白深富的故事后,被其身上的坚毅和执着精神深深感染。
文星实验小学的孩子们走进邻近的宏康浩宇小区,了解小区如何从重大安全隐患小区变成远近闻名的示范小区。
“绝大多数犯罪都源自不良行为,我刚刚审判的一个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就是从顺手拿走亲戚家的零食发展到入室盗窃。”璧山区法院法官王玲玲向剑山实验小学师生介绍。
璧山职教中心在区委政法委、区法学会指导下开展“小法槌”模拟法庭庭审活动。学生化身为“审判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被告人”“法警”等,唇枪舌剑、激烈辩论……
近年来,璧山“扣子”课程建设从最初的16所试点学校到全区13.3万名学生全覆盖,掀起了一场深刻的教育育人改革。
伴随着持续的课程改革,璧山交上了一张张亮眼答卷。全区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零失学、零辍学目标,顺利通过重庆市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复查验收,九成以上幼儿在市优质普惠园就读,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全区,被评为“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实验区”……
来源丨《中国教育报》2024年01月12日第3版
记者丨杨国良
声明丨“重庆教育”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认为内容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